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

財務自由也不是輕鬆容易(轉載)

財務自由也不是輕鬆容易

從另一角度理解,如果我們把「富有」看為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,也就是當我們的淨資產所產生的各項收入足以支付我們的生活費用,而我們也不再需要依賴工作收入生活,那我們不就是到了退休、「財務自由」的時候,能做個財務優游人了嗎?這樣的定義,每個人的目標也各不相同。

對於「財務自由」這個目標,與人們對財富的看法有一點差異。做到「財務自由」,並不等於擁有巨大財富。例如一個每月拿8,000元政府長俸的退休公務員,住公屋,每月生活開支7,000元左右,手上可能有20多萬儲蓄。在大家眼中,他不算富有,但他做到了「財務自由」。所以「財務自由」人人有機會做到,但成為巨富卻不是每人能及。

當然,要做到「財務自由」也不是輕鬆容易。人們常誤解高收入人士就容易達到目標:其實我們還需要考慮另一重要因素──消費開支。例如一個年薪百萬,但其中90萬用於消費的人;與一位年薪50萬,年儲蓄最少25萬的人士,誰可更快累積財富?高儲蓄人士定能更快達到目標,自然不言而喻。節儉的生活正是財富累積的基石。這個理念好像與現今整個社會所推崇的高消費模式有點相違背,但這正是許多財務自由人士的經驗之談。

有了明確的理財目標後,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一個全面的財務策劃?如何根據個人目標,在平衡風險與回報之間,做出投資安排,以令資產增值?如何能達到「財務自由」的目標,而此目標與我們投資安排有何關係?

無可否認,退休人士的投資風險承受能力不高;因此像這位朋友一樣,把90%的資產放在現金或現金類別資產如定期存款等,而把剩下的10%資金投放到一些恒指期貨、港股短線炒作的投機活動中,預期賺取那所需的生活費。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用十萬,還是用一百萬作投資賺取五萬回報,哪一種更容易達到目標?一種是50%,另一種只要求5%回報。不要忘了,回報和風險是好兄弟,要求高回報自然要承受高風險,但高風險的投資可不一定帶來高回報。當然,我們這裏所說的5%回報,是指一個中長線的每年平均回報率。

所以說,大家都知道「刀仔鋸大樹」成功的機率不太高。就算一次成功,以後能確保第二、第三次,甚至每次都成功嗎?而我們所追求的,卻是各人的長線策略性目標年度回報。因此,為何不考慮像組織足球隊一樣,將自己的所有資產組合起來,再分配到不同的位置,為同一目的發揮不同作用:前鋒有股票類資產,為我們賺取利潤;中場有另類資產,起到進可攻、退可守的作用;而後衛則有現金和定息債券類別,發揮蓄水池的功能。當「前鋒」套現所得的利潤,可儲於蓄水池;但當「前鋒」失利時,我們有「彈藥」出擊,購買優質、價廉的資產。整個「隊伍」就能真正做到在市埸高位時套取利潤,在低位時再買入資產,循環不息的進行組合調配,達到長線的目標。

這正是資產配置,建立投資組合的魅力!

要取得豐碩的投資成果,成功的資產配置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。謹慎、有效地運用資金,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,既可分散投資,又可減少組合波動,減低資產下降的幅度。

,「財務自由」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︰當我們年輕的時候,剛從學校出來,最重要的是想辦法增強自己的技能去創造收入。有了收入,扣除開支,剩下儲蓄,制定長遠計劃,定期投資,慢慢累積財富。而當我們人到中年時,應是進入財富的快速增長期。第一,我們的收入隨着經驗、個人工作能力的增強而增加。第二,隨着小朋友漸長,一些教育開支或供樓支出等逐步減少,從而增加儲蓄。

第三,當我們已累積一定旳資產時,一些平衡(balanced)的投資策略已可帶來一定的回報。例如,當資產是一百萬時, 我們每年回報率8%,已能賺取八萬一年;但資本只有十萬時,要賺取同額時,回報率要達到80%才能做到,容易嗎?經過財富的快速增長期後,也是人生進入退休階段的時候,大家可能面對資產分配的問題。這裡所說的「分配」,不僅是百年之後資產如何安排,而且也是怎樣安排現有資產為我們帶來收入,以應付日常的退休開支。

轉載自瘋子兄既blog
http://ffmadman.blogspot.hk/2014/03/blog-post_7506.html?showComment=1394251131450&m=1#c393422537229771546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